[圖文]紅色甘肅
甘肅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省份。甘肅,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結束地,還是中國西部最早紅色革命政權的誕生地,也是紅軍西路軍悲壯歷史的見證地。無數革命先輩曾在甘肅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事業和解放事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歷史功勛。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紅色歷史,貫穿了整個中國紅色革命事業和解放事業,同時也給甘肅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革命遺址。全省現存的革命遺址720處,其中慶陽市最多。15處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有革命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23處。這些革命遺址、紅色景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文化元素突出,其中所積淀、包容的道德精神、理想信念、思想情懷堪為寶貴財富。紅軍會師紀念地會寧、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臘子口戰役紀念地、紅軍西路軍烈士陵園、哈達鋪會議紀念地、“岷州會議"紀念館、榜羅鎮革命遺址、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8個景區被納入了全國重點打造的 100個左右“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目錄。
大革命和根據地時期
圖為兩當兵變紀念館
圖為慶陽華池南梁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圖為慶陽市華池縣寨子灣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軍委舊址 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立,紅色文化為隴原大地吹來了革命的新風。工運、農運、青運、婦運蓬勃興起,甘肅成為支援北伐的戰略基地。共產黨人組織在甘肅發動武裝起義。1932年4月,許天潔、劉林圃、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甘肅發動最早的一次武裝起義發動了兩當兵。1934至1935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慶陽市華池縣建立了西北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則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根據地紅色文化。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基礎上形成的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盛產紅色文化的搖籃,文化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同時又賦予時代新內容的文藝作品產生,紅色文化彰顯出永久的生命力。作為陜甘寧邊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隴東分區,創作了一大批革命歌曲,其中《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歌曲是全國流行的經典歌曲。以華池封芝琴為原型創作的“劉巧兒",更是家喻戶曉的典型藝術形象。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培育出了自強不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廉潔自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政治堅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面向群眾、不怕犧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被概括為南梁精神。革命遺址主要有: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隴南市兩當兵變紀念館,慶陽市正寧縣習仲勛舊居,華池縣寨子灣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軍委遺址、列寧小學、“劉巧兒"福居,環縣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八珠革命紀念館,合水縣太白陜甘紅軍紀念館等。 兩當兵變紀念館位于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兩當縣,地處甘陜川交界的秦嶺山區。1932年4月2日,習仲勛、劉林圃、李特生、呂劍人、許天潔等同志組織和發動震驚陜甘的“兩當兵變",就發生在這里。1932年4月1日晚上八九點鐘,劉林圃和營黨委決定在縣城北門外一個馬車店內召開營黨委擴大會議,全營所有黨員干部參加。會上,習仲勛簡要向大家介紹了劉林圃,并向大家講明會議意圖。接著劉林圃傳達了省委的決定,講述了全國的革命形勢,分析了兵變的有利條件和兵變的重大意義,并對晚上兵變行動作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會議決定推舉許天潔為兵變總指揮,兵變在午夜12時舉行,由許天潔鳴槍為號,各連先將反動連長處決,不是黨員的排長下槍帶走。1932年4月2日,習仲勛、呂劍人、李特生、許天潔等利用部隊換防之機,率領全營200多人(欠該營機槍連)在甘肅兩當舉行起義,機槍連與起義部隊發生了激烈交火,營長王德修逃脫。 1932年4月2日凌晨,200多人的起義部隊到達兩當縣境最北端的太陽寺休整,營黨委研究部隊整編事宜,劉林圃宣布,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選舉許天潔為作戰總指揮、支隊長(兼三連連長),習仲勛為政委;任命呂劍人為一連連長,高瑞岳為二連連長,左文輝為三連副連長。 正當部隊準備向劉志丹率領的部隊靠攏、起義部隊主要負責人習仲勛、劉林圃等在崔木鎮離隊外出偵察,部隊由許天潔掌握,在向永壽縣岳御寺轉移準備休整時,不料與當地大土匪王結子遭遇。經過激戰,終因寡不敵眾,部隊潰散,兵變失敗。失敗后,起義領導人許天潔、呂劍人都被抓去坐牢!皟僧敱"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的革命暴動,在分化國民黨統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勢力,擴大紅色區域,策應劉志丹開辟陜北蘇區的斗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皟僧敱"為中共建設人民軍隊,改造舊軍隊,創建和擴大革命武裝,提供了豐富經驗!皟僧敱"為隴南乃至甘肅地下黨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皟僧敱"喚醒了隴南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紅色的火種,鍛煉和培養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即南梁革命紀念館位于華池縣林鎮鄉寨子灣。劉子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1934至1935年,他們在此建立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權。1933年11月7日,紅軍在合水蓮花寺進行整編,成立四十二師,進駐南梁,向隴東、陜北等地發展,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在南梁一帶進行艱苦細致的工作,使紅軍擺脫了無處立足的被動局面。1934年2月15日,由師黨委主持,在花池南梁小河溝四合臺村召開群眾大會,成立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習仲勛任主席,白天章、牛永清任副主席,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迅速開展起來。2至5月,勝利地粉碎了陜甘兩省的軍閥發動的第一次打規!皣"。根據地發展到周邊十幾個縣的部分地區,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南梁根據地發展到十幾個縣的部分地區,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南梁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1934年11月7日召開的陜甘邊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陜甘邊蘇區最高權力機關—南梁陜甘邊蘇維埃政府,陜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和陜甘邊赤衛軍總指揮部。1935年春,國民黨向陜甘蘇區發起“圍剿",以南梁為中心的的蘇區政府根據地軍民,經過5個月的艱苦奮戰,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使陜甘邊與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地域擴大到三十多個縣,成為全國唯一沒有丟失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提供了穩固的落腳點。為了紀念革命前輩的英雄業績,1986年,建起了“南梁革命紀念館",館址就是當年成立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荔園堡。館內陳設的“南梁政府"時期的革命文物、圖片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題詞等。高達十余米的古典式城門樓,正中書“南梁革命館",正面有4根醒目的朱紅雕欄,門樓上是兩層歇山頂建筑。進入城門便是當年開過會的廣場,廣場中心聳立著34米高的烈士紀念塔,象征南梁政府建立于1934年。塔后是革命文物展覽室,裝飾精美、布局合理、氣氛肅穆,里面有劉子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家的珍貴遺物和事跡介紹,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紅軍長征時期
圖為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地勝利景園
圖為甘南州迭部縣拉子口戰役遺址
圖為張掖市高臺縣西路軍烈士陵園 紅軍長征文化是紅色文化的亮點,在甘肅更是得到了集中體現。 有作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四大聚焦點“(出發點瑞金、轉轉點遵義、匯合點會寧、落腳點延安)之一,紅軍實現大會師、長征勝利河中國革命重心戰略大轉移的標志地而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會寧縣;有打開紅軍通往陜甘革命根據地勝利之門的迭部天險臘子口戰役遺址;有決定紅軍長征最終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達鋪會議遺址;有灑滿紅軍西路軍熱血的景泰索橋渡口遺址、靖遠虎豹口渡口戰役遺址、古浪縣橫梁山戰役遺址、武威市永豐戰役遺址、臨澤縣倪家營戰斗遺址、高臺戰役遺址、肅南"紅窩山會議“遺址、安西紅西路軍紀念碑;紅軍與陜甘邊匯合的鎮原縣三岔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環縣老爺山、被譽為“長征最后一站的"環縣山城堡戰役紀念館等眾多紅軍西路軍革命遺址。這些長征遺址給予軍中藝術家以無盡的靈感和創作動力,以詩歌、漫畫、歌曲、標語等形式在甘肅展現的長征文化,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光輝篇章。毛澤東同志在長征路過甘肅時創作的詩充滿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是長征艱苦歷程的見證,是長征輝煌歷史的總結,是指引前進道路的旗幟。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是在甘肅會寧地區實現的,由此形成了信念堅定,艱苦奮斗,團結統一,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會師精神。紅西路軍精神是紅軍長征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其主要內涵為: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團結合作,嚴守紀律的革命精神。 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地位于甘肅省中部,1936年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榆次,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至此勝利結束。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是長征中的重大事件,是中國革命重心成功地從南方長江流域勝利轉移到西北黃河流域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革命力量的匯合,是革命團結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基礎,是長征史上的豐碑。1986年紅軍會師50周年大慶前夕,會寧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會寧聯歡會會址"、“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會師門、將帥碑林等五處景點為主體的“會師園"。會師紀念塔:三塔合抱共10層,第11層封頂,高達28.78米,三塔合為一塔,象征三軍會師,紀念塔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皶䦷熉摎g會會址":原為文廟大成殿,紅軍當年會師時,在此舉行了慶祝紅軍會師聯歡會,紅軍總司令朱德在此宣讀了中央賀電,現在的文廟大成殿是紀念三大主力會寧會師50周年前夕,在原地基加高1米的基礎上,依原貌重新修建的!凹t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陳列著紅軍會師期間留下的馬燈、銅壺等大量文物,館內陳列有紅軍在會寧會師期間留下的革命文物,其中國家一級革命文物2件、二級革命文物9件、三級革命文物14件。會師門:原為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42年)的會寧西城門,古稱西津門,紅軍騎兵千里夜襲會寧時,首先攻開此門,打開了勝利之門,為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改稱為會師門。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為了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在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興建了“紅軍長征勝利景園",這里有微縮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將帥碑林:1996年修建了“紅軍會師將帥碑林",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36幅,上將題詞35幅,中將題詞75幅,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老紅軍戰士、社會知名人士題詞130幅,共300多幅,勒刻成碑,鑲嵌成林。 迭部臘子口戰役遺址位于甘南州南部,地處白龍江上游的甘、川交界處,境內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五彩繽紛的地方民族風情為特色,其人文、自然景觀是青藏高原的縮影,也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的重要地區之一。臘子口素有“天險門戶"之稱,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因著名的臘子口戰役而名揚天下。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紅軍由茨日那至岷縣,途經臘子口。甘肅軍閥魯大昌早已部署了三個團的兵力,重兵把守天險要道。當時紅軍左側有卓尼土司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攻擊,有被三面合圍的危險。9月14日,毛澤東向一方面軍二師四團團長王開湘與政委楊成武下達了在三天之內奪取臘子口的命令。16日,紅軍組織了15名敢死隊,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摧毀敵軍在臘子口的主要火力點,全軍發起總攻。至9月17日凌晨6時左右,紅軍全部占領了天險臘子口,使國民黨企圖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徹底破產。紅軍勝利突破臘子口天險,打開了北上開日的通道。1980年8月21日,在當年激戰過的隘口南部,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199年重建,紀念碑西、南兩面鐫刻著當年主攻隊伍政委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字的‘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八個大字。 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宕昌縣哈達鋪鎮,岷山腳下,在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稱“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鋪組成的一條長約1200米的街道上,這條街道被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共有7處:毛澤東、張聞天住過的“義和昌"藥鋪,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及周恩來住過的小院“同善社",紅一方面團以上干部會議會址“關帝廟",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及賀龍、任弼時住過的“張家大院",“哈達鋪游擊隊司令部"原哈達鋪“郵政代辦所"等。另有“哈達鋪蘇維埃政府"、“蘇維埃哈達鋪游擊隊司令部"兩處遺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甘肅省紅軍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較為完善的一處故址。館內現存革命文物5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8件,國家三級文物14件,收藏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詞手跡,和7位上將、22位中將、77位少將題詞墨跡116幅。紅軍長征紀念館籌建于1878年,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岷縣“岷州會議"遺址紀念館位于定西市西南部岷縣十里鎮三十里鋪村。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兩次途經岷縣。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四方面軍四萬多人走出川北草原抵達岷縣,在岷縣休整,期間在三十里鋪村葛生德家的四合院里召開了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會議",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奠定了基礎。會議糾正了張國燾的“西進計劃"錯誤落線,維護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同時,在三十里鋪成立了甘肅省蘇維埃政府和中共甘肅省委,由何長工同志擔任甘肅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傅鐘擔任省委書記。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以此為依托,在縣、鄉、村建立了34個紅色政權,革命火種在這里生根發芽。近年來,岷縣對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會議"遺址進行了維修保護,建成了“紅軍長征三十里鋪紀念館"、“二郎山戰斗遺址"、“岷縣蘇維埃政府"等6個省、市、縣級愛國主義及國防教育基地和岷縣一中等3所國防教育示范學校。1996年11月,“岷州會議"紀念館舊址向世人開放,每年有數萬人前來參觀,緬懷革命先烈。 通渭榜羅鎮位于定西市通渭縣,因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長征時召開政治局“榜羅會議"而聞名遐邇。1935年9月23日,黨中央率領陜甘支隊從哈達鋪出發,到達岷縣閭井一帶。茨日凌晨,部隊突然轉向西北方向行進,沿岷縣紅崖、漳縣新寺,迅速突破封鎖線,出其不意地渡過渭河,27日到達榜羅鎮。28日凌晨,中共中央在榜羅小學門前的打麥場上召開了連以上一千多名干部參加的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秦邦憲參加了會議。毛澤東作了形勢報告,張聞天、彭德懷、林彪也分別講話,闡述了北上抗日的重大意義,作了北上行軍的動員。這次對中國革命產生了轉折性影響的會議,史稱“榜羅會議"。會議正式決定并宣布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鞏固和發展陜北革命根據地,并使之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榜羅會議徹底改變了紅軍長期沒有落腳點而四處轉戰的局面,是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繼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二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9月29日凌晨,陜甘支隊挺進通渭縣城。榜羅會議紀念館現藏文物75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件,包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2件,二級革命文物3件。榜羅會議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 高臺縣烈士陵園位于高臺縣縣城東南角,坐東向西。高臺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秀美的山川景象贏得古往今來游人僧侶、文人墨客即興賦詩,贊不絕口,為紅軍西路軍第五軍軍長董振堂等三千多名陣亡將士修建的烈士陵園就在這里。1937年1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第五軍,在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同志率領下,英勇奮戰,一舉攻克高臺。紅五軍指戰員從1月12日起,經過八天八夜的苦戰,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高臺城失守。紅軍三千八百余名指戰員除個別人突圍外,均壯烈犧牲。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也壯烈犧牲。高臺烈士陵園坐東向西,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整體規劃結構呈“樹"型,陵園正門橫聯為朱德同志親筆所題“烈士陵園",中幅對聯為“碧血丹心雪沃神州照大地,壯志豪情志屹華夏貫長空";進入陵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血戰高臺"花崗巖群雕,東面為烈士紀念館;堂內南北兩側,坐落著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兩位烈士的漢白玉半身雕像;穿過烈士紀念堂,是紅五軍陣亡將士墓碑和公墓;烈士紀念亭位于紀念堂左右兩側,左為董振堂烈士紀念亭,右為楊克明烈士紀念亭;陳列館通過翔實的材料、生動的畫面,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為了擴大革命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冒著敵人的炮火,歷經千難萬險,一路向西,最終兵敗祁連山的悲壯歷程;以及紅五軍將士攻克高臺后人民踴躍參軍參戰、軍民團結同仇敵愾、保衛新生政權、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留下了可歌可泣光輝的一頁。高臺烈士陵園1957年正式建成,1989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抗日戰爭時期
圖為八路軍蘭州辦事處
圖為華池縣大鳳川軍民大生產紀念館
圖為華池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 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振奮民族精神、團結一心共同抗日的甘肅抗戰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和立體,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蘭州,是抗戰文化的一個聚焦點?箲鹌陂g,大批的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聚集在蘭州,為抗日宣傳做工作。多種形式的抗日宣傳在喚醒民眾,開展抗戰宣傳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谷諔馉帟r期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為營救被俘流落紅軍西路軍將士,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巨大貢獻的蘭州八路軍辦事處;華池縣大鳳川軍民大生產紀念館、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慶城隴東中學史館;正寧縣宮河紅一軍團政治部駐地舊址等。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設立在國民黨統治區蘭州的一個公開合法的辦事機構。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位于蘭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號,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是1980年依據舊址建立起來的蘭州市唯一的革命紀念館。這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四合院,院內房屋建筑均為木質棋盤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磚房脊,具有典型的蘭州民居風格。 1937年5月為營救失散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等地的西路軍將士,黨中央派張文彬、彭加侖、朱良才等七位同志來蘭籌建紅軍聯絡處,地點設在南灘街54號(現互助巷2號)。隨著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辦事處正式對外稱“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并于1938年2月遷至孝友街32號(今酒泉路185號),直至1943年11月奉黨中央命令撤回延安。辦事處成立后,宣傳民族抗日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輸送進步人士到延安,指導和創建了一大批進步團體,影響較大的有“甘肅青年抗戰團"、“省外留學生抗戰團"、“婦女慰勞會"、“西北青年救亡讀書會"、“伊斯蘭學會"、“聯合劇團"、“回民教育促進會",《婦女旬刊》就是賀耀祖夫人倪斐君組織的“婦女慰勞會"在辦事處的指導下創辦的,宣傳婦女解放思想和全民抗戰思想。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是1980年1月對外開放的。1999年10月對酒泉路舊址進行了全面的維修,新增展廳334平方米,并經過長期醞釀籌備,精心制作推出了全國最大的反映紅軍西路軍征戰史的展覽《祁連魂》。目前館內有三大長期展出內容:舊址原狀陳列,八路軍駐甘辦事處革命活動展覽,《祁連魂——紅西路軍征戰史展覽》。八路軍蘭州辦事處先后被有關部門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安全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陸軍預備役高射炮師共建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稱號。 大鳳川軍民大生產紀念館位于華池縣?谷諔馉帟r期,為了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渡過抗戰難關,黨中央、毛主席命令在根據地實行屯田政策,開展生產自救。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O團執行中央命令,由團長張才千、政委宋景華率部進駐華池縣大、小鳳川,墾荒屯田,保衛邊區,建設邊區。當時的大、小鳳川人煙稀少、野獸出沒、草木雜生、十分荒涼。但指戰員們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挖野菜、打野豬以度糧慌,搭草棚、挖窯洞以作營房,同時利用廢鐵自己動手鑄造各種生產工具,很快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他們還利用當地的有利資源,開展飼養、采集、挖藥、割漆、釀酒、編織等各項副業生產,使昔日“野山僻壤、林木參天、人煙無幾、獸群遍行"的荒涼之地,呈現出“糧食倉滿,蔬菜有余,牛馬成群,豬羊滿圈,革命家務日趨鞏固"的繁榮景象。為了紀念大生產的豐碩成果和英雄模范事跡,七七O團于1944年11月離開大、小鳳川時,建立了一塊紀念碑,后來碑身殘損,現保存于華池縣文化館。1943年冬,陜甘寧邊區文協秘書長、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張寒暉來華池采風,當地民間小調《推炒面》優美的旋律和華池軍民高漲的生產熱情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由此誕生了膾炙人口的歌曲《軍民大生產》,并自此唱響了陜甘寧邊區,唱響了全國。 1963年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小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以來,華池縣人民政府對大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進行了維修保護,新建了一座“軍民大生產紀念館",收集展出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向世人展示當年軍民大生產的繁榮景象。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為西安陸軍學院的前身。東華池校部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坐落在林鎮川、大鳳川、豹子川交匯處,周圍群山環抱,林木蒼翠,河水環繞,風光優美。校部舊址現存22孔石箍窯和1處院落,院落后面山上有宋代磚塔一座,高大雄偉,夕陽西下,斜陽古塔,景色十分迷人。 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為了給我軍培養大批優秀抗日干部和指揮員,于1936年6月1日在陜北瓦窯堡創建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抗大總校遷往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林彪,副校長劉伯承?勾罂傂O略O十二個分校,分布于全國各革命根據地?勾蟮谄叻中3闪⒂1941年7月,以120師教導團為基礎在山西興縣創辦,1943年春奉命西渡黃河,經由陜北綏德陸續遷到華池縣東華池村,彭紹輝任校長。七分校在這里僅開辦了一期,1943年6月1日開學,1946年6月20日結業,歷時整三個年頭。有學員5200多人,設三個大隊,其中女生隊一個,一大隊駐大鳳川,二大隊駐豹子川,三大隊駐平定川。辦學期間,全體學員響應黨中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一面在荒無人煙的深山密林中開荒種地,挖窯洞,燒木炭,紡紗織布,養豬放羊,一面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通過艱苦勞動和認真學習,七分校為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干部,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全體同志的辛勤勞動,開墾了上萬畝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齊寬敞的校部、宿舍、食堂,同時還建了商店、郵局、照像館等服務設施,不僅完全解決了全體學員的吃飯、穿衣等需要,而且完全改變了駐地面貌。 1963年2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審定,東華池抗大第七分校校部舊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華池縣人民政府投資對舊址進行了維修、保護。
解放戰爭時期
圖為寧縣革命紀念館 隴東解放區軍民堅持自衛戰爭,先后組織了新正縣、寧縣午亭子、新寧解放區、新正解放區戰斗、西華池戰役。1947年2月西華池戰役后,陜甘邊區野戰集團軍為保衛延安主動撤出隴東,在富縣地區頑強地抵抗胡宗南主力向延安進攻,掩護黨中央毛澤東安全撤離延安。隴東解放區大部分地區被敵軍占領,解放區軍民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大量牽制和消耗了敵人,減輕了陜北戰場西北野戰軍主力的壓力。西北野戰軍揮師隴東,在悅樂、將臺和合水首戰告捷,收復環縣縣城,隴東戰役取得輝煌的勝利。隴東戰役后,華池、環縣、曲子及合水一部分地區得到恢復,隴東分區組建的十三團、十四團等地方武裝向敵軍展開反攻。1948年5月,西北野戰軍在外線大量殲敵后向隴東解放區轉移。1948年12月,隴東分區收復合水縣城。1949年7月,恢復解放區,慶陽全境解放。西北野戰軍向挺進,取得蘭州決戰的勝利,解放甘肅全境,迅速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艱巨事業,F存的革命遺跡主要有寧縣革命紀念館、蘭州戰役紀念館等。 寧縣革命紀念園位于寧縣縣城。公園入口處為寧縣九龍廣場,周圍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五八"戰役被俘犧牲的烈士們靜靜地在這里安息著。在1948年5月8日鎮原縣屯字鎮戰斗中,千余名解放軍戰士不幸被敵人俘虜,押于寧縣城內幾個地坑院內。5月11日,大部隊返回陜甘寧根據地時,與城郊匪軍前哨接觸,盤踞在城內的馬匪及地方團隊,聽到城外槍聲后驚慌萬狀,對禁押的戰士們嚴加防范。被俘的戰士們在黨組織的領導策劃下,決心戰斗出去,以策應城外的大部隊。當天晚上,戰士們一齊由窯內沖出,高呼戰斗口號,奮不顧身架著人梯越上地坑,與敵匪進行英勇搏斗直到天明,但終因敵眾我寡,當場死亡近300人。次日早晨,匪軍進入群眾家中搜查,又殺害了10余名戰士。 全國解放后,寧縣人民為了緬懷烈士們的英靈,1956年在紀念園內建立了“五八戰役殉難烈士"紀念碑。在1979年和1983年,又把先后從沁坑中搭撈出烈士遺體228軀,移葬于紀念園內,并召開群眾大會,舉行了隆重的追悼。近年來,縣上對公園進行了維修擴建,增設了革命先烈王孝錫的紀念館,F在,紀念園已成為人們祭奠英烈、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圖為玉門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甘肅人民艱苦創業,開展玉門油田開發、金昌鎳都、銅城白銀、戈壁鋼城、蘭州石化城、酒泉航天城、河西風電城和劉家峽水電站、天蘭鐵路和蘭新鐵路、莊浪梯田、引大入秦工程、景電提灌工程、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等大規模開發和建設,使“苦瘠甲于天下"的貧困面貌得到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發生歷史性變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造就了隴原兒女獨特的精神風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為核心的甘肅精神和“誠實守信、包容創新、執著堅韌、團結奮進"的“隴人品格",這些都是紅色甘肅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甘肅壯觀天地旅游客運有限責任公司] [返回頂部] |